



12月21日,《工人日報》在頭版以《“烙印”花開》為題報道了中電博微38所電子裝接工高級技師李瑩獲得國際榮譽后,仍然不停鉆研焊接技術,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關的先進事跡,展現了大國工匠的風采。
“烙印”花開
本報記者 唐姝 陳華
《工人日報》(2021年12月21日 01版)
80后李瑩是中國電科第三十八所的電子裝接工高級技師。入所20年,一大批高科技國防重器中都留下了屬于她的“烙印”。圖為李瑩在車間進行手工焊接操作。本報記者 唐姝 攝
多年以后,李瑩拿起電烙鐵時,仍然會想起,老師傅們帶著她反復試驗、摸索新技術的那個下午。
如果不是那天幾個老師傅不厭其煩地幫助她這個“黃毛丫頭”反復糾正偏差,焊接在李瑩看來或許僅僅是一門技術而已。
如今,一大批高科技國防重器中的電子裝接產品上都留下了屬于李瑩的“烙印”。她拿下了全球焊接“大師”云集的國際IPC手工焊接大賽亞軍,并讓QFP封裝器件手工焊接合格率達到100%。
今年是李瑩來到中國電科第三十八所的第20個年頭。李瑩從未換過部門,也從未換過崗位。如果“烙印”可以開花,李瑩的心里現在應該是個盛開的季節。
“心大”與“心小”
從小,李瑩就和別的女孩子不太一樣。她不愛扮美,更喜歡動手拆裝,收音機、唱片機等家電都要拆開看看?!坝袝r候能裝回去,有時候不行,免不了就要挨頓罵?!?/p>
從淮南來到合肥讀技校時,李瑩選擇的是機械電子專業,又在2001年被特招進三十八所,開始接觸電子裝接。此后20年,拿起的電烙鐵就再也沒有放下。
2005年,李瑩和同事第一次接觸到更精細的元器件。當時,手工焊接、設備貼片技術都還不是很成熟,芯片和對應的焊盤不是很匹配,設備焊出來之后總會有偏差。
為解決這個問題,幾個老師傅帶著大家花了兩周時間,沒日沒夜反復試驗了不知道多少次。當時還是個“黃毛丫頭”的李瑩被這種全身心投入的熱情和專注深深觸動。
如今,工作中的李瑩也傳承了這份專注。她總愛笑稱自己平時“心寬體胖、心比較大”。在同事看來,她的“心大”是不急不躁,幾乎沒見過她發脾氣。在師傅李佳眼中,她承受能力強、心理素質好,在國際比賽中能做到泰然自若,穩定發揮。
不過,“心大”的李瑩只要拿起電烙鐵,她的心就“變小”了,小到只能裝下手中的焊接這一件事。
由于大部分工作都是與集成度很高的電路板打交道,密密麻麻的器件不僅引腳多,且間隙小到不足0.4毫米,這要求極高的專注度才能保證不出錯。李瑩能夠坐得住,沉浸在操作臺五六個小時渾然不覺。
在美國參加國際IPC手工焊接大賽時,賽場是開放式的,周圍有很多人觀看,閃光燈不斷。比賽結束后,李佳問:“記者的鏡頭都快貼到你的臉上了,你沒察覺到嗎?”李瑩才發現,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。
那一次,初次參加國際頂級賽事的李瑩,拿到了比賽的亞軍。
淡定與“不淡定”
李瑩沉穩、坐得住,哪怕分配的任務再多再急,只要拿起電烙鐵,她的心似乎就與外面世界“絕緣”,她總能全神貫注于自己手中的焊點和元件,很少被外部環境影響或干擾。
同事王開偉發現,別人連續僵著脖子焊某個元件會覺得很酸、很累,可是李瑩一連焊接幾個小時也不停歇,就像沒事人似的。對此,李瑩輕松一笑:“心里只想著焊接,哪里還想得起酸痛?!?/p>
一向淡定的李瑩說,自己也有“不淡定”的時候:除了站在世界領獎臺上接過國際IPC手工焊接大賽亞軍的獎杯,還有就是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走進人民大會堂的那一刻。一談起這人生中的高光時刻,李瑩的眼里透著光,領獎時都沒流淚的她激動地想哭,“看到了大會堂中心的那個五角星,又紅又亮?!?/p>
2019年,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儀式開始時,李瑩和同事們早早守候在電視機前,就等著自己參與焊接的兩型裝備出現的那一刻?!澳芨杏X到自己和它之間是有聯系的,很自豪?!?/p>
從國際大賽拿獎歸來,李瑩“紅了”,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。師傅李佳叮囑她:“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你的技能,能接得住這些榮譽,還能維持住才是真的厲害?!?/p>
李瑩不停鉆研,精進技藝,帶領團隊攻克SMT有鉛立體焊接技術及返修方法,還自創了“臺階定位”焊接方法,有效保證高密度數字電路焊接質量……
此前,有一個調入管理崗位的機會等著李瑩,可她放棄了。面對外人的詢問,李瑩有自己的堅持,“焊板子會讓我感到踏實?!睂λ?,解決一個技術難題帶來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是其他事情遠遠比不上的。
傳承與帶動
“圓臉、短發,穿著牛仔褲、T恤衫,很有朝氣,像個‘假小子’?!奔词箷r隔20年,師傅李佳也能清晰地回憶起初見愛徒時的模樣。
師傅李佳是李瑩職業生涯中不可繞過的一個人。對李瑩來說,師傅李佳不僅是為自己引路的那個人,更是一起并肩作戰的戰友。師傅總是傾囊相授,用全力將自己托舉到最高點。
對李佳來說,師徒一場是緣分,徒弟的榮譽就是自己的榮譽。在她眼中,徒弟能吃苦、愛琢磨,還懂得感恩,至今兩人依然關系親密?!懊磕甓加浀梦业纳?,還偷偷給我送花?!?/p>
如今李佳已經退休,李瑩接過師傅的“衣缽”。一半工作時間里,李瑩會待在師傅經常所在的勞模創新工作室。
作為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,她常常琢磨如何進行技術革新、質量改進,以及培養人才。她始終記得師傅的叮囑,多帶動年輕工匠,發揮團隊的力量。2019年,工作室有3人獲得了“全國技術能手”稱號,這讓李瑩覺得比自己拿獎更有成就感。
和李瑩一起并肩作戰的還有她的家人。雖然和丈夫在同一個單位,但兩人每天能見面的時間不多,只有中午一起在食堂吃飯時交流幾句。為了兼顧家庭,兩人要一起商量著錯開加班的時間。因此,兒子總會問:“媽媽,今晚我能見到誰啊,你還是爸爸?”
作為母親,李瑩也會因為工作繁忙錯過兒子一些重要的時刻而感到遺憾。她的手機屏保一直都設為兒子的照片,照片上,兒子笑得天真無邪,笑容像烙印在心底的花朵,能沖掉所有煩惱。